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文旅 > 正文

赵长城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初期的作用

时间:2024-08-16 12:02:49    来源:忻州日报·文化旅游周刊    

21.jpg

宁武县楼子山赵长城

“万里长城万里长,长城外面是故乡……”,这首《长城谣》是每一位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歌曲。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,长城承载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与文化,它既是卓越的军事防御工程,又是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。

山西地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地带,千百年来,晋北大地几番征战,几番厮杀,几度桑田,几度原野。从战国到明清的两千多年时间里,历代王朝在山西共修筑了七千多里的长城,目前尚有遗迹可辨的仍有两千里左右,忻州也因此成为山西长城分布较多的区域之一。

赵肃侯长城

历史上,长城一度扮演军事防御体系的角色,包括边墙、关隘、亭障等设施,但长城内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未止息。不同民族在碰撞中取长补短、相互融合,共同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。战国时期赵国长城的修筑,在初期实现中华民族大一统、形成开放包容的民族传统文化、促进胡汉民族多元一体交流融合发展中,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
赵长城是战国时期赵国在其境北修筑的长城,遗址现存于宁武县管涔山诸峰之上。其中,赵肃侯赵西北界长城遗存,主要分布在宁武管涔山脉楼子山、花塔岭上,又称管涔山赵长城。东周时期,定居管涔山一带的楼烦族逐渐强盛起来。《宁武府志》载:“宁武之地,在上古时无所考,至殷末而北楼烦居之,当周成王世,略通中国,后绝不闻。”《史记》曰:“(晋文公时期)晋北有林胡、楼烦之戎,燕北有东胡、山戎。各分散居溪谷,自有君长。”《山西通志》云:“宁武,古楼烦国。”春秋末年,韩、赵、魏三家分晋,楼烦顺势南下,此后百年间愈加强盛。

战国时期,列国间兼并战争频仍,楼烦士兵彪悍勇猛、善于骑射,对相邻的赵国构成极大威胁。为了积蓄力量逐鹿中原,同时加强对北方边境楼烦族的防御,赵国第五代君主赵肃侯开始修筑长城。据史载,赵肃侯十七年(前333年),围魏黄不克,退而筑长城以防魏自守。魏之内黄与赵为邻,是魏在漳南之要地,赵肃侯欲围而克之,以断其东侵之路。既不能克,则充分利用河流天堑修筑长城,以漳水、滏水障之,构成军事防御体系,防侵国之险。这里所说的“长城”,即为赵肃侯所筑之赵南界长城。《宁武府志》曰,“战国赵肃侯筑长城,尽赵北界”,又云“在楼子山上有古长城遗迹,明正德中,兵备张凤羾立石山下,曰‘紫塞长城’,或疑为六国赵时所筑之旧”。

赵肃侯长城从飞狐口起,经雁门关、越桑干河、跨管涔山,到吕梁市孟门镇为止。今部分段落保存尚好,墙体用砂岩、石灰岩、沉积岩片石垒砌,基宽约4.5米,残高约3米,顶宽约2.5米,墙立面中部有规则的梅花点状孔隙。赵肃侯长城的修筑,有效阻止了周边部族的扩张和邻国的侵扰,帮助赵国稳定西北边境局势三十余年,也为之后赵武灵王北破中山、林胡、楼烦奠定了基础。

2223.jpg

管涔山高边墙上的赵长城

赵武灵王长城

公元前326年,赵肃侯去世,其子赵雍继位,为赵武灵王。赵武灵王是赵国第六位国君,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改革家。他在位初期,赵国国力不强,受中原大国欺侮,林胡、楼烦等游牧民族不时骚扰,邻境较小的中山国也时常进犯,于是提出在军事上推行“胡服骑射”的政策。

和多个胡族接壤的赵国,由于多年作战,对于骑兵优势非常了解,而战车兵在与骑兵作战中暴露出的问题,也使赵国迫切需要培养自己的骑兵。冷兵器时代,对付骑兵的最好方式就是以骑对骑,然而需要注意的是,培养骑兵就不能穿宽幅大袖的衣服了,必须像胡人那样改穿短装,用带钩、束皮带、穿皮靴,这样才能骑马作战。

赵武灵王推行的“胡服骑射”是一场顺应时代要求的改革,他眼光远大,思想敏锐,敢于迎接挑战,这对于一位早期封建君主来说尤其难能可贵。梁启超在《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——赵武灵王传》中甚至盛赞他为“黄帝之后第一伟人”:“七雄中实行军国主义者,唯秦与赵……商君者,秦之俾斯麦,而武灵王者,赵之大彼得也。”

《史记》载:“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,习骑射,北破林胡、楼烦。筑长城,自代并阴山下,至高阙为塞。而置云中、雁门、代郡。”赵武灵王的“胡服骑射”改革,使得赵国军力日益强盛,先后吞灭中山国,大败林胡、楼烦二族,开辟云中、雁门、代郡三郡,并继续修筑起了赵长城。

赵武灵王续筑的长城,完成于赵惠文王时代,史称“赵武灵王长城”“赵北长城”。该长城绵延千里,有力地开拓了华夏文化圈和中华文明的版图。赵北长城因离秦始皇时代不远,长城墙体保存较好,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长城时又加以修缮利用,以防御匈奴。

关于赵武灵王所筑长城的走向和位置,《史记》中仅记录了“自代并阴山下,至高阙为塞”一句。但据学者研究考证,其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,沿阴山南麓而建,蜿蜒起伏,东起兴和县,经乌兰察布、呼和浩特、包头,西迄乌拉特前旗,墙体均为夯筑,夯土层次清晰。赵武灵王推行“胡服骑射”改革,并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战形式,以增强国力,在这一过程中,其所筑长城成为这段中原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互动史的见证。

在战国末期各国混战的二百多年间,赵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。特别是赵肃侯、赵武灵王在位时期,赵国筑长城、易胡服、习骑射、逐林胡、灭楼烦、防匈奴,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扫除了障碍,铺平了道路。赵长城在塑造中华文明统一性、包容性、连续性方面,起到了积极的作用,是推动初期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利器。

文明有源,文化有根。长城是民族融合史诗最直接的亲历者,它曾目睹“黑云压城城欲摧,甲光向日金鳞开”的金戈铁马,也曾聆听“金鞭骄踏桃花马,共逐单于入市场”的商队驼铃……如今,千余年的农牧界限逐渐消遁,而长城沿线谱写的壮丽诗歌依然延续。(苏 新)

  (编辑:王泽田)

上一篇:万佛寺
下一篇:“五台江南”大建安

   免责声明: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丰富网络文化,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三晋新闻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,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,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,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。